看清当下大宗商品市场中国新周期交易策略的虚与实-天天观焦点


(资料图)

我的钢铁网讯:从去年11月开始,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逐步优化,主要大宗商品品种相继迎来了一波价格上涨潮,股市也从低位反弹,表现不俗。

但从经济基本面上看,各地在12月经历了第一波疫情过峰,经济活动重启仍在进行,经济活动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都继续承压,连同防控措施优化后同社交场景紧密相关的消费也只有微幅反弹;同期,出口动能下滑明显。

同大宗商品消费直接相关的下游企业也在经历年末施工和生产淡季;加上春假放假因素影响,实际需求仍然十分低迷。但基本面的低迷并未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动能,“现实的骨感”和“预期的丰满”的对比主要体现在:

1、虽然现货市场交易量低位跑量,但期货市场的热度明显高于现货市场的热度,普遍出现了期货价格带着现货价格跑的情况。

2、海外商品市场热度高于国内市场热度,普遍出现了海外价格对于国内价格的溢价行情。

3、海外资金重新点燃入市兴趣,近期北向资金净买入增加明显。

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并非无水之源,空穴来风。在党的二十大之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发布了一系列支持经济恢复的措施。同时,对房地产市场作为中国经济支柱产业的认定一系列旨在恢复房地产市场活力的政策和措施出台无疑对大宗商品的需求是极大的利好。未来政策中对新能源行业的大力支持也有利于铜,铝等有色金属的需求上涨。

这样的强预期,配合主要大宗商品的相对低库存和相对低产量,成为了弱现实,强预期的大宗商品价格交易逻辑,即当下在海外和国内的大宗商品市场喧嚣尘上的中国新周期交易策略。可以看到,从去年11月份开始大宗商品价格相继发力上涨,其中黑色商品价格领先,有色跟进,最后连在去年下半年一直萎靡不振且中国消费比例不高的原油价格也在一月份开启了反弹(海外市场有分析师甚至认为中国经济复苏可以把油价重新带上一百美元关口)。

Mysteel认为,2023年以经济发展为重心推动经济复苏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必须意识到这将是一个缓慢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并可能经历曲折和弯道。其中,

1、房地产市场的核心指标持续保持下滑动能,虽然对房地产企业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强。但是购房者预期改善进而入市买房的关键节点尚未打通,难以形成一个健康房地产市场需要的闭环。在闭环合拢之前,地产投资,开工以及配套行业的大宗商品需求难言乐观。

2、基建投入2023仍将保持强势,央国企带头发力保证形成实物工作量。但同时需要看到,往年地方基建项目的另一主力:各地今年的财政压力难以缓解,基建项目可以托底对大宗商品需求的托底但难以实现“强地产,强基建”带来的强劲大宗商品需求增长。

3、出口动能从四季度开始快速下滑,成为经济恢复,尤其是出口导向型制造业恢复的严重掣肘。市场普遍预期发达国家可能在今年步入衰退周期,虽然对衰退的程度有所争议,但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下滑已经出现端倪(海运运费价格在1月份已经跌至疫情前水平)。

4、海外市场的重提2008年以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带动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往事,并以此开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想象空间。但是,必须提示,当下面临的挑战难以同日而语:房地产市场的低迷,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外部环境的挑战,需要时间和空间进行结构性改善。

5、中长期而言,经济增长对大宗商品的依赖程度已经逐步放缓。虽然可能出现短期反弹,但资源供给情况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变化,大宗商品消费对GDP的增长贡献弹性近几年明显下降。就原油需求而言,海外预测今年的经济复苏会加大对原油的进口需求,推涨原油价格。但Mysteel的研究表明,原油需求的核心驱动是化工产品的需求而并非作为运输能源的需求,而化工产品的需求增长核心是内需消费和出口产品的需求增长。

6、过去几年,国内强调并加大了资源保供的力度,虽然不同大宗商品的供应改善程度不一,但是对部分核心资源的国内生产和海外供应保障在过去两年增长明显

Mysteel认为虽然当下大宗商品市场中国新周期交易策略有一定依据,但是偏离循序渐进式恢复的价格快速上涨其实已经在现货和期货市场上种下了风险的种子,表现在:

1、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尤其是对进口依存度高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极易造成输入性通胀,不利于经济的恢复。

2、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提前上涨实际已经透支了未来需求。如果大宗商品需求未能如期足量及时跟进,极易造成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影响市场平稳运行。

各部委近期通过不同的形式不断提示部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市场风险,未雨绸缪地提示防止大宗商品价格带来的输入型通胀风险,遏制PPI反弹对经济恢复的侵蚀作用。Mysteel也提示无论作为大宗商品市场的投资者还是实体企业的经营者,都应该看清当下大宗商品市场中国新周期交易策略的虚与实,及时充分做好风险控制。特别提示,中国新周期交易策略中的海外市场热度明显高于国内热度,需注意海外热钱的逐利性和灵活性可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市场造成价格冲击。